Friday, March 14, 2014

四旬期第三主日(甲年)讀經釋義


(主題:「新生命」- 源於基督

 
讀經一
17:3-7
答唱詠
95:1-2, 6-7, 8-9
讀經二
5:1-2, 5-8
福 音
4:5-42

 
A     讀經一:17:3-7

1.     以色列子民由埃及出谷前往福地,你以為是一個大旅程嗎?不是的,而是42個小旅程組成(33)。離開埃及不是以色列子民很期望的事,而是天主強迫他們離開(12:3-10, 35-36),所以以民在出谷期間不斷地抱怨,他們懷緬過去的「物質生活」,例如11:5記載他們的怨聲:「埃及我們可隨便吃魚,還有胡瓜、西瓜、韭菜、蔥和蒜。12:11-12指出了出谷的目的:「11你們應這樣吃:束著腰,腳上穿著鞋,手裏拿著棍杖,急速快吃:這是向上主守的逾越節12這一夜我要走遍埃及全國,將埃及國一切首生,無論是人是牲畜都要殺死,對於埃及的眾神,我也要嚴加懲罰:我是上主。」「向上主守的逾越節」意即「為恭敬天主」,「對於埃及的眾神,我也要嚴加懲罰」意謂懲罰埃及的神。概括來說,逾越節是要慶祝天主打敗了假神們。

2.     天主向埃及人施行了十災(7:14-12:36),同樣,作為供應者和統御者的天主,祂也經常考驗以色列人,這也是有益的,就如5:3-5說:「磨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望德,望德不叫人蒙羞,因為天主的愛。梅瑟指令以民吃了羊(象徵埃及庫努姆Khnum)後便離開埃及,現在來到西乃山西北的16:1),天主考驗了他們三次,看看他們是否聽從祂。第一次考驗記載於15:22-27以民在「瑪辣」渴得要死,但泉水是苦的而不能喝,梅瑟便遵照上主的指示,把「木頭」扔在水裏,「水就變成甜水。

3.     第二次抱怨是沒有食物吃(16:1-8),第三次抱怨是17:1-7(即讀經一),當時正是以民出離埃及後的第十站勒非丁,因為沒有水喝而抱怨梅瑟梅瑟以杖擊石出水,以民得以解喝。17:2說「百姓和梅瑟爭吵」,但矛頭指向天主,他們質疑天主無能力照顧他們。對於無良的以民竟敢試探天主,天主反而以德報怨,祂在17:5吩咐梅瑟說「帶上幾個以色列長老,手中拿著你擊打尼羅河的棍杖去!」天主展開行動,祂叫梅瑟拿枝棍杖去「曷勒布」用來「擊打磐石」,「曷勒布」意謂「乾旱」,現在天主要從乾旱的磐石中流出水來。自此,據格前10:4所載:「原來他們所飲的,是來自伴隨他們的神磐石」,猶太傳統說這磐石「伴隨」了他們四十載。

4.     17:7所述的「瑪撒」和「默黎巴」兩地頗有意思,「瑪撒」意謂「誘惑」,「默黎巴」意指「爭吵」,因此17:7說:「以色列子民在那裏爭吵過,並試探過上主」,亦即那兩地名之意,「爭吵過」也串聯着17:2所載:「百姓和梅瑟爭吵

5.     讀經一結尾時,17:7以色列子民試探過上主「是否在我們中間」這話串聯起下文,17:8-16談打仗,以民遇上了「阿瑪肋克」,即厄撒烏的後裔(36:12),是遊牧民族。雖然厄撒烏雅各伯兩兄弟已在33和解了,但雙方的後裔仍不停地鬥爭,「阿瑪肋克」專向經過沙漠的商隊打主意,是以色列離開埃及後的首場戰役。梅瑟17:9若蘇厄去應戰,自己與其兄長亞郎上了山祈禱,17:11說:「梅瑟舉手的時候,以色列就打勝仗;放下手的時候,阿瑪肋克就打勝仗。」「舉手」意即祈禱,祈禱時便能戰勝;「放下手」表示只依賴己力,便會失敗。天主是臨在的,誰信任祂便得到祂眷顧,否則便注定失敗。這故事正好回答了17:7的問題:「上主是否在我們中間


B     答唱詠:詠95:1-2, 6-7, 8-9

1.     答唱詠沒有採用95:3-595:10-11,而只選擇了95十一節中的六節。先看95:8的兩個地方:「默黎巴」和「瑪撒」,相關的事件記載於讀經一,說以色列人逃離埃及後因沒有水飲而抱怨。回到答唱詠,氣氛是十分喜悅的,95:6叫人向上主「伏地朝拜」和「屈膝示愛」。95:8-9提醒人不要心硬,「試探」上主是要強迫祂證明自己是真的神。

2.     沒有被採用的95:10-11談的是懲罰,以色列40年都心硬,他們要「試探」天主,因而被罰無緣進入預許的福地(14:29-30)。這正好回應了2:4的話:「看,心術不正的,必然消逝;義人必因他們的信賴而生活」,這話談「義人」和「不義人」的收場。其實,把95:10-11加入答唱詠內可能更能配合讀經一的訊息。

3.     95本身先讚主,然後談祂的懲罰,目的是要警醒世人避免行差踏錯,例如包二奶的人也可能始於一時之快,但後果卻是不對稱的。又可與19:5作比較:「巴耳建了高丘,向巴耳火焚自己的兒子作全燔祭:這都是我從沒有吩咐,沒有說過,沒有想到的事。」天主從來沒有要求人真的祭獻自己的兒子,人不能這樣做來讚美祂。相比之下,有時人會刻意浪費別人的時間,例如:在銀行內顧客獲服務完結了而仍故意糾纏有關職員,這正浪費了其他等候者的時間,勿忘記時間是天主賜給人的,浪費別人的時間等於浪費了天主的恩寵。

 
C     讀經二:羅5:1-2, 5-8

1.   保祿羅馬人書是針對猶太裔的基督徒而寫的,他們強調皈依基督宗教的外邦人仍要遵守割損、安息日等規定才得救恩。對此宗徒全不同意,他指出救恩完完全全來自耶穌藉十字架上的犧牲,與人遵守法律無關。況且,耶穌被判死罪,也是根據法律而判定,那麼,莫非守法便等於同意把耶穌釘死嗎?保祿要指出,法律的歷史任務已完成了,這亦即1-4的重心。

2.   讀經二強調5:1,人相信耶穌便會「與天主和好」,意即共融;5:2節說「希望分享天主的光榮」,但5:3-4突然間出現了很多問題,於是所有基督徒都要修行:「磨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望德」,這是不少在堂區服務多年的熱心教友感受很深的。「老練」即「生命意義」,有這德行的人曉得寬恕,自己也感到平安。例如:鄰居養了一頭惡犬,每次遇見牠時都很敵視你,怎辦?或者,寫字樓有一位同事無故地時常針對你,又怎辦?「老練」的人也會寬恕,他會感到內心的平安。當人能與天主建立好關係,得到最重要的恩寵是「和好」和「望德」,試想「和好」在一個習慣爭議的社會文化中是多麼可貴;「望德」的對象當然是天主。

3.   基於「望德」,耶穌5:6展示了祂多麼愛人,因為天主早已「預定」了聖子會帶給世人救恩,默西亞是在「指定的時期」犧牲了。再者,祂死不是為堪當的人而死,而是我們這些不堪當的罪人,耶穌這樣做的結論見於5:8:「這證明了天主怎樣愛我們。5:9說祂的犧牲使我們「脫免天主的義怒。讀經一二和答唱詠要帶出甚麼訊息呢?「望德」指對別人懷着希望,讀經一叫人要信賴上主。當全體教友一起詠唱天主經:「我們的天父」,他們彼此間就是弟兄姊妹,人人都應信賴天主。答唱詠也提醒我們要信賴上主,不可心硬。
 
4.     根據中東的文化,「交換」是他們的核心價值,5:6說:「當我們還在軟弱的時候,基督就在指定的時期為不虔敬的人死了」由於只有基督施恩於人,而人沒有甚麼可以報答祂,故談不上「交換」。福音裡,撒瑪黎雅婦人的經驗相同,耶穌恩賜她的信德也是她始料未及的,所以,受惠的人是多麼感動和感激!

 
D     福  音:若4:5-42

1.     福音是4:5-424:5-7耶穌來到撒瑪黎雅的井旁,見有個婦人在打水,便要求得到水喝。4:14的話很重要:「誰若喝了我賜與他的水,他將永遠不渴;並且我賜給他的水,將在他內成為湧到永生的水泉」這「永生的水泉」乃來自耶穌肋旁流出的「血和水」(19:34)。值得我們反省:多少次,我們的內心深處有井,但我們「連汲水器也沒有」,因而無法面對同事、兄弟、父母和朋友。開放自己吧!只要誠心的一句話、一個眼神或微笑、我們的井有水,水中有耶穌,祂能在我們內而「成為湧到永生的水泉」,遠勝聖祖雅各伯留給後人的那口井。

2.     婦人在4:15請求耶穌給她活水,耶穌的回應在4:16,指出她的活水所在,即她的「丈夫」。多麼奇怪,明明正談「活水」,卻突然間把話題轉為「丈夫」。先談談在中東與「」相關的文化,一個女人是不會隨便與陌生人對話的,所以較早前,作者在4:8說:「那時,衪的門徒已往城裏買食物去了。」至於婦女們,她們連衣飾都十分保守,往往以黑紗掩臉,進食時亦在臉紗下進行。在以色列南方,到「」汲水除了是婦女們的職責外,「」亦是她們相識男士的唯一地方,在古時,能憑這種方式而娶得賢妻的有雅各伯梅瑟依撒格等人。

3.     現在耶穌來到了「」旁,又詢問那婦人她的「丈夫」,實在有點狼狽。婦人在4:17表示自己沒有「丈夫」,耶穌識破了婦人的背景:「因為妳曾有過五個丈夫,而妳現在所有的,也不是妳的丈夫耶穌時代用的是亞拉美語,「丈夫」一詞是「Baal」,「Baal」也意謂「男人」/「先生」/「主人」/「神」,意大利語、語、希臘語均把這詞譯作「丈夫」,其實耶穌這裏所指的是「神」。這關乎一段歷史,記載於列下17:24-33:「24亞術王從巴比倫雇特阿瓦哈瑪特色法瓦因徙置一些人民,住在撒瑪黎雅各城,以代替以色列人;這些人佔據了撒瑪黎雅,就住在各城內。25他們起初住在那裡的時候,因為不敬畏上主,所以上主打發獅子來,咬死了他們一些人。26有人報告亞述王說:「你在撒瑪黎雅各城徙置的人民,不知敬拜土神的禮儀,因此那神打發獅子來咬死了他們一些人,因為他們不知敬拜土神的禮儀。」27亞述王於是下令說:「你們叫一個從撒瑪黎雅擄來的司祭回去,住在那裡,教給他們敬拜土神的禮儀。」28於是,有一個從撒瑪黎雅擄去的司祭回來,住在貝特耳,教給他們該怎麼敬拜雅威29雖然如此,各個民族仍然製造自己的神,供在撒瑪黎雅人所建築的高丘上的廟宇中;各個民族在自己所住的城內,供著自己的神。30巴比倫人製造了穌苛特貝諾特雇特人製造了乃爾加耳哈瑪特人製造了阿史瑪31阿瓦人製造了尼貝哈次塔爾塔克色法瓦因人使兒女經火,獻於色法瓦因的神阿德辣默肋客阿納默肋客32同時他們也敬拜上主,從自己中間選派一些人作高丘上的司祭,在高丘上的廟宇內自己獻祭。33這樣,他們也敬拜上主,也奉事自己的神,從那一國徙置而來的,就照那一國的禮儀。

4.     以色列子民在舊約時曾兩度被充軍,上述歷史關乎第一次充軍,時為公元前721年,亞述國佔領了北國加里肋亞,把當地大部份以民充了軍,然後「巴比倫雇特阿瓦哈瑪特色法瓦因徙置一些人民,住在撒瑪黎雅各城,以代替以色列」(列下17:24),這五族外邦人也製造了自己的神來拜(列下17:30-31),沒有被充軍的以色列人除朝拜外邦人的神外,列下17:31說他們同時也「敬拜上主。」讀者也請參閱2:18-19到那一天──上主的斷語──她要稱呼我為「依士」(我的丈夫),不再稱呼我為「巴里」(我主)。我必要從她的口中把巴耳的名號除掉,使他們再也不提起他們的姓名。

5.     耶穌撒瑪黎雅婦人其「丈夫」所在,其實問的是她所朝拜的「神」,她「曾有過五個丈夫」都不是她的神,4:18亦說她現在所拜的「神」也不是她的「丈夫」,而是列下17:32說的「上主」(即雅威),雅威猶太人的神,不是北方撒瑪黎雅人(即半猶太 + 半外邦血緣)的神。可見故事的發展非常複雜,那婦女在4:19耶穌為「先知」,如果不明白背景的歷史,加上雙方在4:20爭議應在那裏朝拜天主,真難理解「口渴」/丈夫/朝拜天主」各主題之間有何關係,因為看來沒有邏輯。耶穌4:24指出,真正朝拜上主的既不是在聖殿,亦非從大自然中,而是「以心神以真理去朝拜」(內心)。

6.     撒瑪黎雅婦人經歷了信仰的歷程,她在4:15耶穌為「先生」,到4:19改稱祂為「先知」,現在在4:25已明認耶穌為「默西亞」。在3時,我們目睹三處展示尼苛德摩如何經歷他的信仰歷程,現在又有三處見到撒瑪黎雅婦人相同的經歷,每一番對話都加深了其信德。「」象徵着「宗教」,「活水」象徴「神」,有些人認為不需要宗教,自己在家裏修行便可,這樣,他們便沒有「」,也汲不到「水」。反省:耶穌叫我們每天都汲水,很多時我們卻抱薪救火,拜的只是那「五個丈夫」,它們的名字是「名牌」/「股票」/「地位」/「自我」和「貪婪」,但這五神都不是我們的「丈夫」,都不是「活水」,而現在所朝拜的又是否耶穌基督呢?

7.     耶穌4:26的話很有啟發性:同妳談話的我就是」,「我就是」是雅威的名字,祂在3:14顯現給梅瑟,披露了祂的名字是「我就是」,耶穌告訴那婦人第七位神是「我就是」,亦即耶穌自己。當門徒們在4:27回來時,見到耶穌與陌生的婦女談話,既不敢查問,又不好意思問!只敢待婦人離去後(4:31),才敢對耶穌說:「辣彼,吃罷!耶穌並不飢餓,只是口渴,門徒們應給祂水喝,卻給了祂食物,明明可以問而沒有問4:27的兩個問題:「你要什麼?」或:「你同她談論什麼?」卻在4:31說些無關的話!

8.     那婦人離開後,卻會回來,因為4:28說「那婦人撇下自己的水罐」,她會回來取走。婦人經歷了重大的改變,她被人排斥,只敢在天氣炎熱的中午時分(即4:6說的「第六時辰」)才來汲水,別的婦女會在清早來汲水的。當她尋找到耶穌後,竟主動「往城裏去向人」福傳(4:28)。耶穌4:34-38的話很重要,能消除疑慮,4:34最重要:「我的食物就是承行派遣我者的旨意,完成他的工程」,這正是基督徒從聖洗聖事中所承諾了的使命,也是每次參與彌撒後的使命,「彌撒禮成」的翻譯不正確,英語譯成:「Mass is ended.  Go!」使命才剛開始,意大利語是「Go and glorify Christ in your life」- 多麼美麗!可見平凡的生活裏,做家務也好,上班也好,都與彌撒相關。

9.     4:39說很多撒瑪黎雅人相信了耶穌,是因為那婦人作證說:「他向我說出我所做過的一切。」這表示眾人「聽」了而不是「看見」而相信,福傳的行為乃於彌撒後才做的,那位首先出去福傳的不是伯多祿,而是這位撒瑪黎雅婦人。四篇讀經如何串聯起來呢?17:6的「磐石」象徵基督的教會,要相信祂能透過這磐石賜給人「活水」,所以人切勿試探天主。答唱詠也提醒我們要信賴天主,不可心硬。讀經二叫人要有「望德」,對天主要懷着希望,因為主耶穌沒有計較我們是罪人,祂早已願意救贖我們,賜給我們永生。福音的重點是4:14:「誰若喝了我賜與他的水,他將永遠不渴;並且我賜給他的水,將在他內成為湧到永生的水泉
 
下期預告:
民長紀2014-3-19
四旬期第四主日(甲年)讀經釋義(2014-3-22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