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愛的盟約)
讀經一
|
出34:4-6, 8-9
|
答唱詠
|
達3:52-56
|
讀經二
|
格後13:11-13
|
福 音
|
若3:16-18
|
A 讀經一:出34:4-6, 8-9
1. 天主聖三的道理深不可測,沒有人能完全理解,整本聖經裏也沒有「天主聖三(Trinity)」這名稱,但所有基督徒,即天主教、東正教和基督教的信徒均相信天主聖三。須知,沒有記載在聖經內並不表示不存在或是虛假的,例如:基督教經常批評天主教製造了聖經內沒有使用的名稱,包括「教宗」/「煉獄」/「天主教」,只要我們看看若的結尾的話便較明白,若21:25說:「耶穌所行的還有許多別的事;假使要一一寫出來,我想所要寫的書,連這世界也容不下。」可見沒有出現在聖經並非表示不存在,聖神會繼續啟示耶穌所親自建立的教會。
2. 究竟「天主聖三」的道理從何得悉的呢?從宗徒信經:「我信全能者天主聖父,化成天地。我信其惟一聖子,耶穌基利斯督我等主。我信其因聖神降孕 …。」由於天主聖三的道理那麼難明,很多聖職人員都曾試圖尋找一個清晰的答案,結果反而出現了不同的異端,包括亞略異端,例如:慕道班傳道員經常使用的解釋,把聖三比喻成一支「蠟燭」,人能見到其「形態」、「光」和感到「熱」;又或者以「水」來解釋,說「水」可以是固體的「冰」、液體的「水」或氣體的「蒸氣」,這些解釋正是「亞略異端。」
3. 讀經一的上文,希伯來人四十年的沙漠流浪生涯,一開始便不停地抱怨(出14-16),結果天主也滿足了他們所要求的食物(瑪納)、提供水作飲用和鵪鶉作肉食,當以民抵達西乃山時,其實只是出谷後的第三個月,梅瑟準備領受十誡,天主便吩咐他先向以民講了出19:5-6的話:「5現在你們若真聽我的話,遵守我的盟約,你們在萬民中將成為我的特殊產業。的確,普世全屬於我,6但你們為我應成為司祭的國家,聖潔的國民。你應將這話訓示以色列子民。」百姓們同聲回應:「凡上主所吩咐的,我們全要作。」
4. 可惜,以色列人言而無信,梅瑟安心地上了山領受十誡時,他的哥哥亞郎和所有百姓都很不耐煩,結果造了一頭金牛來拜,以致天主怒不可遏,梅瑟下山後便把十誡打碎。讀者切勿以為金牛是龐然大物,考古學家說其實只有三四吋高;另外,十誡的兩塊約板也不是四五呎高的巨形石板,而是只有約八吋高。現在,出34:1說天主叫梅瑟先「鑿兩塊石版。」
5. 讀經一沒有採用出34:7:「對萬代的人保持仁愛,寬赦過犯、罪行和罪過,但是決不豁免懲罰,父親的過犯向子孫追討,直到三代四代。」這是拜偶像所導致嚴厲的懲罰,也記載於出20:4-6。出34:7沒有被納入讀經一,因為與聖三主日的主題不符,本主日談聖三之間的愛和對人的寬恕,但出34:7似乎沒有恕。
6. 讀經一如何與聖三配合呢?慕道班的要理問答這樣唸:「右十誡,總歸二者,愛天主在萬有之上,及愛人如己」,梅瑟登上西乃山領取十誡,就是領「愛」的誡命。雅威在出34:6宣佈自己的本質:「雅威是慈悲寬仁的天主,緩於發怒,富於慈愛忠誠」,這位無限仁慈的天主會「寬免我們的過犯和罪惡」,甚至忘卻人拜偶像的重罪,「以我們為你的所有物」意即出19:5’ s「成為我的特殊產業。」
B 讀經二:格後:13:11-13
1. 讀經二教人應如何活出信德來,格後13:11的話很特別:「弟兄們!你們要喜樂,要勉力成全,要服從勸勉,要同心合意,要彼此和睦;這樣,仁愛與平安的天主必與你們同在。」整節可以簡化為「彌撒禮成」一句,但「彌撒禮成」的英語譯本更能表達其原意:「Mass is ended.
Go in peace to
love and to serve the Lord」;「Go in peace」就是「令我們的生活和環境達至平安」,而「愛」並非只止於言,是要付諸行動上,例如反對地產霸權、反對大國侵略和欺凌小種族、反對宗教迫害等。讀經二的內容其實是保祿在格後的結語,他很期望格林多團體的分裂能終止。保祿強調「要以聖吻彼此問候」,究竟「吻」如何是「聖」的呢?可能因為兩人藉着「聖吻」來表達對對方的尊敬和忠誠。
2. 天主聖三的真諦可見於格後13:13:「願主耶穌基督的恩寵,和天主的愛情,以及聖神的相通,常與你們眾人相偕。(The
grace of
the Lord Jesus Christ, the love of God and the
fellowship of the Holy Spirit be
with you all.)」,這話似曾相識嗎?當然,這是每台彌撒開始時神父的致候詞:「願天父的慈愛,基督的聖寵,聖神的恩賜,與你們同在。」天主三位之間的關係和聯繫就是「愛」,而天主的子民也要在生活上活出「愛」-「Go in peace to love and to serve the Lord.」,好能活在厄瑪奴耳內。
C 福 音:若3:16-18
1. 若3:16說天主「賜下了自己的獨生子」,「賜下」的希臘語原文意謂「送去死」,勿忘記那是祂的「獨生子」,天主這樣做是人無法想像到的,為表明愛人「愛到底」,羅5:8很清楚地解釋說:「基督在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就為我們死了,這證明了天主怎樣愛我們。」若3:14說:「梅瑟曾在曠野裏高舉了蛇」,這事件記載在戶21:4-9,以色列子民在沙漠不斷地抱怨天主和梅瑟,對天賜的物質供應貪得無厭,結果被天主所罰,戶21:6說:「上主遂打發火蛇到人民中來,咬死了許多以色列人。」
2. 耶穌也曾被「舉起」,梅瑟懇求天主寬恕其百姓,耶穌在十字架上也向父祈求:「父啊,寬赦他們吧!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做的是什麼。」(路23:34)天主俯聽了梅瑟的祈禱,於是當以民「一瞻仰銅蛇,就保存了生命。」可惜,無知的以民誤以為治病的聖蹟來自銅蛇,於是便把銅蛇帶入了福地,並放在聖殿內朝拜,列下18:4這樣記載:「以色列子民仍向銅蛇焚香,稱為乃胡市堂」,「銅蛇」不能治病,它只象徵「罪」,叫人「瞻仰銅蛇」是要他們明認自己的罪,就是辦修和聖事之前的「認罪」,然後悔改,好能得到聖神赦罪,無知的以色列子民一直了朝拜「銅蛇」凡七百多年,直至英明的希則克雅王「打碎了梅瑟所製造的銅蛇」為止。
3. 當信友犯了罪,舉目「瞻仰」耶穌的十字架,便應低頭反省:「我是罪人,主耶穌為我而死。」「銅蛇」是罪的標記,它不能帶給罪人救恩,但「十字架」卻是救恩的標記,懸在十字架上的耶穌象徵着天主對人無限的愛,所以若3:16說:「使凡信衪的人不至(因罪而)喪亡,反而獲得永生。」若3:17再一次強調這項訊息:「因為天主沒有派遣子到世界上來審判世界,而是為叫世界藉著衪而獲救。」「銅蛇」象徵「審判」,但「耶穌」賜給世人「救恩」,是藉着父所「賜下」的獨生子。耶穌在若3:18解釋何謂「審判」,是罪人內心的譴責,這亦是倫理神學的解釋,人下地獄,不是天主要人失掉靈魂,而是人自己的抉擇!
4. 三位一體的道理:「愛」重視「行動」,父因「愛」而「賜下」子,子愛世人,便甘願接受「苦難和聖死」,然後「復活和升天」,把人帶到永生。若19:30說當耶穌離世時,「交付了靈魂」,意即把聖神賜給世人,就在五旬節那天,人應以「信德」來回應。
D 答唱詠:達3:52-56
1. 達尼爾約在巴比倫充軍時任先知,達3談巴比倫王拿步高豎立金像而強迫所有人去朝拜,包括先知的三位朋友,但因為後者堅拒拜偶像,便被酷刑對付,被投入火窯裏,卻得到天主的保護而絲毫無損,三青年便高聲唱出上主的讚美詩,即達3:52-90。出谷後,以民造了金牛來拜,達尼爾的三位朋友卻寧死都不肯拜偶像。
2. 當達尼爾的三位朋友被投入火窯後,其中一人名為阿匝黎雅,他立即向上主誠心祈禱(達3:25-45),天主便俯聽了他,達3:49說天使「降到窯中,來到阿匝黎雅及他同伴身旁,把窯中的火燄推出」,結果「火燄 … 不能接近他們」,於是上主救了他們,「阿匝黎雅(Azariah)」意即「上主救助」。三青年安然無恙,便同聲向上主高唱讚美詩,重點是「光榮(doxology)」,短短五節,「光榮」一詞已五度出現,亦即答唱詠的主題。
3. 四篇讀經如何串聯起來呢?讀經一强調「雅威是慈悲寬仁的天主,緩於發怒,富於慈愛忠誠」(出34:6),祂寬恕了人拜偶像的罪,且接納他們為自己的「特殊產業」。福音說天主「賜下」了自己的聖子,若3:16說:「使凡信衪的人 … 獲得永生」,且呼出聖神來保護我們。讀經二要求我們要活出愛:「要喜樂,要勉力成全,要服從勸勉,要同心合意,要彼此和睦」,這樣主便臨於我們中間,人神彼此共融。這樣偉大無比的天主,我們只能感謝和讚頌:達3:52-90(「三聖童頌」,頌恩365)。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