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救恩的基礎 - 信與愛)
讀經一:
|
宗10:25-26,
34-35, 44-48
|
答唱詠:
|
詠98:1, 2-3,
3-4
|
讀經二:
|
若一4:7-10
|
福 音:
|
若15:9-17
|
A 讀經一:宗10:25-26, 34-35, 44-48
1. 復活與聖神有著密切的關係,天主在五旬節把聖神恩賜給團體,聖神的恩賜與初果相關,七種初果指「小麥、大麥、葡萄、無花果和石榴;那地出產橄欖、油和蜂蜜」(申8:7-10),均在復活日起至五旬節期間的五十天收成,猶太人會將初果先祭獻給雅威。這七種初果的開花結果十分神奇,大麥和小麥均需要大量雨水,且收成時間不同,小麥播種時需要很多雨水,但這正是大麥的收割期,不能夠太潮濕,否則會發霉。其它的各種初果又不宜在多雨水環境中生長,需要來自南方的沙漠乾熱風。那麼,誰能主宰下雨和乾熱風吹來的適當時間呢?於是農夫們便敬拜天氣之神巴耳和別的神明,但雅威說不可,人只可朝拜一個真神,就是申6:4-5所說:「以色列!你要聽:上主我們的天主,是唯一的上主。你當全心、全靈、全力,愛上主你的天主。」只要我們信賴雅威,一切自會有祂的照料。
2. 從宗徒大事錄和保祿書信的記載所見,聖神往往是人領洗後才降臨到受洗者身上的,但科爾乃略的故事卻不同,宗10:44記載:「伯多祿還在講這些話的時候,聖神降在所有聽道的人(即科爾乃略和他的親友)身上。」有些人稱這事件為「聖神降臨在外邦人節」,科爾乃略和其家人到宗10:48才領洗。由此可見,聖神是自由的,「風隨意向那裏吹,你聽到風的響聲,卻不知道風從那裏來,往那裏去:凡由聖神而生的就是這樣。」若3:8
3. 科爾乃略是第一個皈依基督宗教的外邦人,宗10:34說「天主是不看情面的(no respecter of appearances)」,肋19:15也有類似的規定:「審判時,你們不要違背正義;不可袒護窮人,也不可重視有權勢的人,只依正義審判你的同胞。」申10:17說:「上主你們的天主是萬神之神,萬主之主,偉大、有力、可畏的天主,是不顧情面,不受賄賂。」最貼切的話是撒上16:7:「人看外貌,上主卻看人心。」由於「天主是不看情面的」,宗10:35說只要「敬畏他而又履行正義的人,都是他所中悅的。」究竟怎樣才算「正義」呢?創15:6說:「亞巴郎相信了上主,上主就以此算為他的正義。」事實上,宗10:2已表示了科爾乃略「同他的全家,是虔誠而敬畏天主的人,對百姓慷慨好施,又常向天主祈禱」,這正是因「相信」而生愛的行為(faith in good works)。
4. 於是,宗10:44說:「聖神降在所有聽道的人身上」,這些外邦人便散發出領了聖神的效果,宗10:45說:「聽見他們說各種語言」,這與早前在宗2:6所記載五旬節時,聖神降臨後的情況完全相同:「人人都聽見他們說自己的方言。」伯多祿目睹一切,便在宗10:47說:「這些人既領受了聖神,和我們一樣,誰能阻止他們不受水洗呢?」隨即「吩咐人以耶穌基督的名給他們付洗。」這是「正義」的果實,「相信了上主」便能受洗而成為「天主的子女。」
B 讀經二:若一4:7-10
1. 猶太人認定了自己是特選民族,現在眼見連外邦人都能成為「天主的子女」,也許會感到不太接受。盡管我們覺到猶太人心胸很狹窄,我們對於那些在臨終前才領洗的人,也會覺得他們一生都無需參與彌撒、甚至曾享盡了物質生活,沒盡義務而卻易進天堂,不是太便宜了他們嗎?或者,對耶穌苦架旁的善賊竟然成為第一位榮進天鄉的人,會否覺得天主不太公允呢?
2. 猶太人所以成為「天主的子女」,是因為他們有祖先亞巴郎成為他們的福源(創12:2),天主賜他「後裔繁多,如天上的星辰,如海邊的沙粒」(創22:17)。上主卻重新給「天主的子女」下定義,若一4:7b說:「凡有愛的,都是生於天主」,「因為愛是出於天主」,愛就是天主的本質,有愛的人就是有天主的基因,是祂的子女。
3. 諾斯底派主張有了知識的人,才有真的信德。若一4:7b-8a 並不同意 :「凡有愛的,都是生於天主,也認識天主;那不愛的,也不認識天主」,有了愛就能認識天主,知識並非信德的必要條件。值得我們反省的是,學習了聖經和教理的人,不應批評別人的信德只是迷信。
4. 諾斯底派另一主張說天主揀選了人,卻要求人抽離世界,但若一亦不同意,認為天主揀選了人,然後若一4:9說:「天主把自己的獨生子,打發到世界上來,好使我們藉著他得到生命。」這完全是出於愛,若一4:8說出原因來:「因為天主是愛。」「愛」是天主向人的主動,所以若一4:10說:「不是我們愛了天主,而是他愛了我們,且打發自己的兒子,為我們做贖罪祭。」人的回應就應像德蘭修女,她終生的善表感動了很多人加入了她的修會。「相信了上主」而受洗成為「天主的子女」的人,若一4:7表明要言行一致:「我們應該彼此相愛。」
C 答唱詠:詠98:1, 2-3, 3-4
1. 宗10:44說由於「聖神降在所有聽道的人(指外邦人)身上」,顯示了詠98:2的答句:「上主已將他的救恩顯示給萬民。」於是詠98:1呼籲大家感恩說:「請眾向上主歌唱新歌,因為他行了奇事。他的右手和他的聖臂,為他獲得了勝利。」這是異民意想不到的,天主竟「將自己的正義已啟示給萬民。」萬民獲賜福音由科爾乃略開始,然後傳揚到今天我們各人。救恩的種子撒在猶太人和外邦人心中,所以詠98:3說:「全球看見了我們天主的救恩。」
2. 然而,人不可忘記救恩完全來自基督的苦難和聖死,若一4:10如此描述:「他愛了我們,且打發自己的兒子,為我們做贖罪祭。」
D 福 音:若15:9-17
1. 福音重申「愛」是真實的體驗(B4),聖史說:「父愛了我,我愛了你們」,「愛了」指已落實而不只是理想。若19:30記載十字架上的耶穌「就低下頭,交付了靈魂。」「靈魂」即「聖神」,也正回應了若7:39的話。耶穌遵守了天父的命令,祂在若15:13說:「人若為自己的朋友捨掉性命,再沒有比這更大的愛情了。」不過,誰才堪當稱為基督的朋友呢?若15:14說:「你們如果實行我所命令你們的,你們就是我的朋友。」但耶穌的「命令」是甚麼呢?若15:12說是「彼此相愛。」不要忘記,今天的福音是耶穌最後晚餐時的講道,跟著祂便「為自己的朋友捨掉性命」來現身說法 - 愛的見證。
2. 上主日談葡萄樹和枝條,談人神的聯繫,耶穌要求人要活出愛來,本主日便要落實,方法是聽天主的「命令」去「彼此相愛。」當門徒成為耶穌的「朋友」後,門徒彼此間也成了「朋友。」10節說「如果你們遵守我的命令」,即12節的「彼此相愛」,得到的效果是14節的「你們就是我的朋友」,其恩寵見於15節:「凡由我父聽來的一切,我都顯示給你們了」,但這恩寵源於「是我(耶穌)揀選了你們去結果實。」結了果實的賞報是:「你們因我的名無論向父求什麼,他必賜給你們。」(16b節)17節是這福音的總結:「這就是我命令你們的:你們應該彼此相愛。」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