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愛主愛人,恭迎君王)
讀經一
|
則34:11-12, 15-17
|
答唱詠
|
詠23:1
|
讀經二
|
格前15:20-26, 28
|
福 音
|
瑪25:34-46
|
A 讀經一:則34:11-12, 15-17
1. 讀經一是則34:11-12, 15-17,中間的則34:13-14沒有被採用。厄則克耳在巴比倫充軍期間作先知,他譴責充軍前的猶太君王是假牧者,他們應效法達味,達味在被傅油作君王前也是牧人。可惜,則34:2說那些猶太君王只「牧養自己」,即中飽私囊,則34:3說他們「卻不牧養羊群」,羊群的命運可想而知,則34:6說:「羊在群山峻嶺中迷了路」,到此境地,牠們仍「沒有人去尋,沒有人去找。」
2. 於是,雅威忍無可忍下,便在則34:12表明:「我要把那些曾在陰雲和黑暗之日四散在各地的羊,從那些地方救回來。」然後在則34:15說:「我要親自牧放我的羊,親自使他們臥下。」對於曾顛沛流離、力盡倉傷和流放荒野的迷路羊,則34:16說:「受傷的,我(上主)要包紮;病弱的,我要療養」,迷羊彷彿能展翅成器,實在可喜可賀。猶太人這段歷史說他們充軍後能回國,回到天主所恩賜他們的那片聖地,即則34:13說的「以色列的群山上,溪水畔。」
3. 從猶太人的歷史看,末代君王的收場十分淒慘,列下25:7記載巴比倫「且在漆德克雅眼前殺則了他的兒子,也剜了他的眼,給他帶上鎖鏈,送往巴比倫去。」自此,這位君王本人或其後代從來都沒有復職,可見厄則克耳在則34:12-16所說上主要「救回 / 牧放 / 包紮 / 療養」並非達味王朝的後人,而是指向神權,會取替達味成為君王,是萬眾期待的默西亞,祂是主耶穌基督。則34:17與本主日的福音互相配合:「綿羊與山羊之間,施行審判。」
B 答唱詠:詠23:1-2a , 2b-3, 5-6
1. 這篇聖詠多次在主日的答唱詠中使用,與常年期第二十八主日(甲年)相同。這是一篇大家耳熟能詳的聖詠,詠23:1的「牧者」一詞,給人的感覺是貧窮和渺小的,而且又是不潔的。不過,這樣的想法十分矛盾,舊約的君王亦稱牧者,身份尊貴,為甚麼一到新約,立即被視為是身份低微的呢?
2. 人有了上主作為牧者,詠23:1說便「一無所缺」,指的不是在物質上,而是在心靈上,聖詠的作者可能面對某些困難,他卻全心信賴上主的保護。古時的羊群為牧者來說是他們的財富,故非常珍惜牠們,詠23:1要強調的是:「我在雅威眼中很寶貴。」聖地的羊群不像澳紐的羊群,前者一定會走在牧者後面,這正是詠23:2-3所描述的:「祂使我臥在青綠的草場,又領我走進幽靜的水旁,還使我的心靈得到舒暢。祂為了自己名號的原由,領我踏上了正義的坦途。」澳紐的羊群經常跑在牧者或牧羊犬前。
3. 詠23:1-3是作者向別人講述上主的作為,詠23:4-5是他直接與天主對話,詠23:5的「筳席」指最後晚餐,是逾越之夜,是主耶穌建立聖體聖事之夜。「在我的頭上傅油」意味聖洗聖事,有鑒於此,教會習慣在施行聖洗聖事和初領聖體的感恩祭時,會使用詠23作為答唱詠。
4. 詠23:6的氣氛改變了,作者的話是向自己說的:「在我一生歲月裏,幸福與慈愛常隨不離;我將住在上主的殿裏,直至悠遠的時日。」他感到自己很幸福,因為能「住在上主的殿裏」,意即加入新約時代的教會。詠23包括的範圍很廣,可算是屬團體性的。教會特別喜歡這篇聖詠,因為它涵蓋了整個信友生活,天主不但是我們的牧者,且願意多方面地與人相遇,包括了整個信仰團體。我們的牧者是耶穌基督,我們透過洗禮、堅振和聖體聖事,團體得到共融,上主不但是「我」的牧者,也是「我們」的牧者,是「團體」的牧者。
5. 則34:11說上主說「要親自照顧我的羊。」詠23的作者便立即代表羊群向上主表示全心信賴:「上主是我的牧者,我實在一無所缺。」上主又在則34:11說:「我要親自牧放我的羊,親自使他們臥下。」這許諾在詠23:2落實了:「祂使我臥在青綠的草場」,聖詠的作者在詠23:5明認這是最大的恩寵:「你為我擺設了筵席;在我的頭上傅油」,彷彿指聖體聖事、聖洗和堅振聖事,合起來便是入門聖事。於是詠23:6是羊群的承諾:「我將住在上主的殿裏,直至悠遠的時日。」
C 讀經二:格前15:20-26, 28
1. 讀經二沒有採用格前15:27,在整段聖經中,最重要是格前15:24:「再後才是結局;那時,基督將消滅一切率領者、一切掌權者和大能者,把自己的王權交於天主父。」祂在這仗勝利後,格前15:25說「因為基督必須為王」,這話正好配合本主日的主題:「基督君王節」,但祂的王權「直到把一切仇敵屈服在衪腳下」為止,因為之前在格前15:24已說了,祂要「把自己的王權交於天主父。」有些人引述默20:4的話說,祂只會統御一千年。不過,引述默示錄來詮釋讀經二頗有問題,一來,默所談的同一事件其實無需由格前先後解釋,二來,也造成兩卷聖經需要加以理順。
2. 無論如何,格前15:20說:主的統御始於「基督從死者中實在復活了」,直到格前15:23-24所說待基督「再來時」為止,亦即旅途中的教會使命完成時,期間,格前15:25說會「把一切仇敵屈服在衪腳下」,意謂戰爭,因為要努力打敗魔鬼。到那時候,格前15:24說基督會「把自己的王權交於天主父」,到格前15:28時更說:「子自己也要屈伏於」父,意指在教會時代,天主透過耶穌而工作,到耶穌的救贖工程完成後,天主與宇宙的關係便會直接,人便能結合於天主內。
D 福 音:瑪25:34-46
1. 福音談「愛主和愛人」,在瑪22:34-40時討論過,任何人士在天主最後的審判時,都要面對這個標準,基督宗教是一個向外的團體,必須要在生活上把愛活出來,就如雅2:24說:「人成義是由於行為,不僅是由於信德。」不能像經師和法利塞人們只說不做。瑪25:31說:「當人子在自己的光榮中,與眾天使一同降來時」,這曾發生過,就是二千年前的聖言降生成人,是在白冷發生的,那刻,路2:14說:「天主受享光榮於高天,主愛的人在世享平安」,依1:3a 表示過:「牛認識自己的主人,驢也認識自己主人的槽」,「牛」象徵以色列子民,「驢」象徵外邦人,瑪2:1便立即見到身為外邦人的賢士前來朝拜救主。
2. 在讀經一裏,則34:17說:「看,我要在羊與羊,綿羊與山羊之間,施行審判。」福音中的瑪25:32-33說人子要「32把他們彼此分開,如同牧人分開綿羊和山羊一樣:33把綿羊放在自己的右邊,山羊在左邊。」審判施行時,審判的準則是要看人有否履行愛的大誡命:「35我餓了,你們給了我吃的;我渴了,你們給了我喝的;我作客,你們收留了我;36我赤身露體,你們給了我穿的;我患病,你們看顧了我;我在監裡;你們來探望了我。」(瑪25:35-36)「給了我吃的 … 給了我喝的 … 收留了我 … 給了我穿的」是「全力」地愛近人;「患病」的人身體不適,「看顧了我」是為使病者恢復,是「全靈」地愛;「在監裡」失去了自由,「來探望了我」是出於「全心」去愛近人。
3. 大誡命記載於申6:4-5:「4以色列!你要聽:上主我們的天主,是唯一的天主。5你當全心、全靈、全力,愛上主你的天主。」人無法看見天主,但若一4:20說:「那不愛自己所看見的弟兄的,就不能愛自己所看不見的天主。」於是,我們便應愛自己的近人,瑪25:40立即表示:「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
4. 四篇讀經可如何串聯起來呢?讀經一時,上主尋找和照顧羊群,象徵天主向人的召叫,則34:17彷彿是慕道班的焦點,指出基督再來時,便會施行最後的審判,並會賞善罰惡。答唱詠是人對上主的宣信:「上主是我的牧者,我實在一無所缺。」然後便接受「為我擺設了筵席;在我的頭上傅油,使我的杯爵滿溢。」「筵席」指聖體,「在我的頭上傅油」指聖洗和堅振聖事,當人宣認了自己信仰,便能接受入門聖事。讀經二立即指出耶穌乃我們的牧者和君王,祂要帶領我們邁向永生,好能與天主結合。福音教人以愛的行為作出回應,因為公義的天主會賞善罰惡。瑪25:35-36談對身體的照顧:「我餓了」/「我渴了」/「我作客」/「我赤身露體」/「我患病」/「我在監裏」,保祿在格前15:42-44便談身體「復活」後的轉化。
5. 基督君王節的意義乃基督親自帶領人回到創1:26-27:「26天主說:「讓我們照我們的肖像,按我們的模樣造人,叫他管理海中的魚、天空的飛鳥、牲畜、各種野獸、在地上爬行的各種爬蟲。」27天主於是照自己的肖像造了人,就是照天主的肖像造了人:造了一男一女。」基督把人性轉化成「照我們的肖像,按我們的模樣」,哲學上說:「The first thing thought of is the last thing to
occur(最早期望的,最後才完成)」,格林多人否認有復活(格前15:12-19),保祿卻在格前15:20極力強調其真理:「基督從死者中實在復活了,做了死者的初果」,說基督是「初果」,表示天主也會使我們信徒成為「果」,亞當帶來死亡,但基督卻帶來生命,祂能「將消滅一切率領者、一切掌權者和大能者,把自己的王權交於天主父。」(格前15:24)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